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23:00
沃土良田,国之根基。今年以来,平顶山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耕地保护宣传年”为契机,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在严守耕地红线中蹚出新路,在集约利用中激活存量,在综合整治中重塑生态,一幅“良田连片、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向存量要空间:“全省第一”背后的集约利用新突破
走进高新区的产业园区,一个鲜明的发展样本跃然眼前:300余亩园区土地上“长”出了30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更实现了“零新增用地”扩张……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折射出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硬核”实力。
近日,自然资源部通报显示,平顶山高新区在全国461个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排名中位列第76位、全省第1位。“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探索出从零散用地到连片开发、从低效闲置到高效利用的发展路径。这背后,是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出的“组合拳”。
严控增量做“减法”:通过推行小精尖企业进园区、进标准厂房,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重点项目优先使用存量用地,从源头严控新增项目占用耕地。
盘活存量做“加法”:通过打造专业化园区、工业上楼等创新举措,全面激活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倍增。目前已建成专业化园区6个,总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可容纳600家企业,较分散建设可节省土地9000亩,相当于再造一个万亩良田。
向整治要效益:全域整治的“三赢棋局”
耕地保护不能只守不攻。高新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下活了一盘“耕地提质、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三赢棋。
优化耕地布局。针对耕地碎片化、利用低效等问题,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归并田坎沟渠,推动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化耕地格局,既提升耕作效率,又为规模化、机械化农业打下基础,让“藏粮于地”战略落地生根。
增加耕地面积。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开发宜耕未利用地等举措,科学拓展耕地增量,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赋能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通过污染土壤改良、边坡绿化、水系整治等措施,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同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打造“农田环绕、绿树成荫”的乡村风貌,为后续耕地保护工作注入持久动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表明,高新区正走出一条“耕地保护—生态改善—乡村振兴”互促共进的新路径,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了鲜活经验。
向创新要长效:耕保宣传的“浸润式”变革
耕地保护,关键在人心。高新区打破“标语上墙、传单入户”的传统模式,推出宣传新招。
全面升级标示牌。下一步,高新区将全面升级耕地保护标示牌,将原有简单标识更换为包含面积、位置、保护要求和责任人的“信息牌”,实现“一牌管一田”。
打造特色节日IP。结合“6·25”土地日、地球日等节点,开展“耕地保护大讲堂”“田头普法会”,用方言、短视频解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耕地保护‘六严禁’”“耕地用途‘五不得’”“永久基本农田‘四严禁’”等政策规定,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从“寸土必惜”的集约利用,到“全域焕新”的综合整治,再到“润物无声”的全民守护,高新区正以创新之笔书写耕地保护新篇章。正如高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所言:“护住耕地,就是护住子孙后代的饭碗。这片沃土,我们不仅要守得住,还要让它更肥、更美、更活!”(蔡长伟 李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