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9:23:00
展厅现场布置。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诸辰/摄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今年5月起,甬派推出《烽火“艺甬军”——抗战中的甬籍文化名人》专题,目前已经连载25篇,阅读量突破600万人次,广受读者好评。
今天(8月10日),在宁波市图书馆福庆馆二楼艺术空间,“烽火‘艺甬军’——甬籍文化名人抗战贡献纪念展”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宁波图书馆、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首次全景式、群像性集中展示了抗战时期甬籍文化名人的卓越贡献与家国情怀。
展览汇聚了来自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八大领域的54位甬籍文化名人,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珍贵的人物传记与著作,以及部分抗战实物和名人作品,生动再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中,“艺甬军”们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不屈的文化担当。
展览分为八大领域。
八大领域,展现宁波抗战文艺力量
走进图书馆二楼展厅,54幅展板悬挂在大气的灰色墙面上,占据了视觉上的“C位”,内容分为“文物与文学”“新闻与传播”“画笔与荧屏”“音乐与戏剧”四个板块八大领域。
每块展板呈现人物简历、主要事迹和历史资料图片等信息,观众还可以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了解更多人物故事。
展览中不乏重量级人物:主持故宫文物南迁的马衡、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刘良模、抢运《四库全书》的陈训慈、为浙大校歌作曲的应尚能……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抗战立下功绩。
在现场,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以抗战时代背景为脉络,将以往分散在不同领域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事件,从宁波人的角度进行了一次‘抗战集结’,让宁波人抗战、全民抗战、文化抗战有了一次具象的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甬军”之间还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既有马衡、马彦祥父子,励氏兄弟、柳氏兄弟、陈氏兄弟这样的血缘关系;亦有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前后三任校长的同事关系;也有鲁迅与唐弢、王任叔、楼适夷、郑川谷等亦师亦友的师承关系。
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他们还有着微妙的时空联系——
比如,柳氏兄弟的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是电影《风云儿女》的首映地,也是《义勇军进行曲》首唱地,袁牧之是电影《风云儿女》的银屏首唱者,刘良模又是《义勇军进行曲》群众咏唱者、国际传唱者;吴亮平是斯诺为写作《红星照耀中国》做采访时的翻译,林淡秋、冯宾符又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的翻译者;石人望是八百壮士孤军营口琴队的组建者,而应云卫又是电影《八百壮士》的导演,这些奇妙关系,见证了战火岁月里,四明儿女为了共同信仰众志成城之下的相遇与携手。
展柜里的军刀
展区内,一把由抗战文学作家方军捐赠的日本军刀格外引人注目。黄江伟表示:“实物收集是筹备中的最大难点,方先生的慷慨捐赠为展览增添了重要内容。”
此外,图书馆还梳理了200多册和本次展览中的宁波人物有关的文献,拓展了展陈的内容,也方便参展的市民阅览。
“目前,主题展览在贺秘监祠和图书馆同时展出,接下去还会在各区(县、市)的图书馆与市民见面。”黄江伟说。
展区里的版画。
反响热烈,专栏阅读人次已突破600万人次
展览开幕后,各界反响热烈。
宁波籍文化名人后代代表、马衡曾孙女、马彦祥孙女马欣女士也来到现场,深情追忆祖辈在抗日救亡上的贡献,“太爷爷在北京住宅门楣上题写‘鄞县马’三字,让我深深感受到与宁波的血脉相连。感谢家乡人民对先辈贡献的铭记,此次有机会来参加展览特别有意义。”
马欣女士正在发言。
在现场,市民王女士带着自己十多岁的女儿一同来观展,“刚好是暑假,带着孩子来看展,没想到宁波有如此多的抗战文化名人,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
观众正在参观。
今年5月起,甬派客户端推出《烽火“艺甬军”》专题,首次系统梳理抗战中的宁波文艺力量,并运用AI技术还原历史人物形象,读者纷纷留言表达敬意。
派粉“养蜂人”表示:“取得抗战胜利,是千万个爱国心、有识之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派粉“阿林哥”表示:“文化人以笔为刀,威力好比千军万马!”
这些热议,直接体现了公众对这段特殊历史和家乡名人的关注和认同。
“烽火艺甬军”系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形式呈现,立体展现了“文武相济宁波人”的历史形象,激励当代青年传承先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
后续,甬派客户端将继续刊登“艺甬军”们的抗战故事,敬请期待!
#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