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们修复的不仅是面容,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7:04:00    

李洪松

赵志辉

“死亡”,往往被赋予沉重肃穆的基调,对多数人而言,充满着忌讳,而那些与之联结的职业,也常令人不自觉地“退避三舍”。

在这个似乎被偏见和不解笼罩的行业里,26岁男生赵志辉曾耗时18小时,只为完成一具遗体修复工作;从业十年的李洪松经手过一万余具遗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职业:遗体防腐整容师。

作为遗体防腐整容师,经常需要处理因意外而逝世的遗体,他们不仅需要完成遗体消毒、缝合、塑形等标准化流程,有时还需要根据逝者生前影像进行3D建模复原容貌。连轴转地数小时完成高难度的遗体修复任务,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只为“让逝者体面地走”。

清明时节,南都记者走近这些用双手让破碎重归完整的“人间最后一程美容师”。

李洪松

“作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的守护者,未来我会继续以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最后的告别,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

一天一夜才还原成“人”的样子 让逝者体面地走

今年是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进入殡葬行业工作的第十年。因为遗体防腐整容师职业特性,李洪松大多时候需要面对的都是面目全非、肢解的遗体:“当我把遗体尽量恢复,让他们能够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家属也能因为我的工作得到安慰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

从业至今,李洪松已为成千上万名逝者整理过仪容。回想起当年高考时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殡葬专业,他坦言:“自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便从未有过丝毫的后悔,十年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

在他众多的工作中,有一件特别让他印象深刻,那就是为外卖员阿明(化名)进行的整容修复:“阿明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整个人被压在油罐车下,送来时身体已经支离破碎。”李洪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家属找到他时,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希望尽量还原阿明的样貌,让他能够体面地走。这次修复工作异常艰难,李洪松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勉强将阿明恢复成“人”的样子。当遗体整容修复工作终于完成时,家属衷心地感谢了他。“我记得家属当时对我说:阿明这一生已经够辛苦了,最后也算有尊严地离开了。”一瞬间,李洪松感觉这一天一夜都值得了。

“我越来越将注意力倾注于对家属的抚慰之中。因为他们的情感直接指向我,我更需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们在这艰难的时刻得到一丝心理安慰。”李洪松说。

两个月学习心脏注射法 改良创新研发不同防腐方案

李洪松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心脏注射法”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第一人。所谓“心脏注射法”即通过在静脉灌注的基础上,使用针剂直接注入心脏,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需要在血管开口的步骤,使得防腐过程更温和,更容易被家属接受。这种修复方法不但创口小,而且防腐效果更佳。

谈及这一技术,李洪松表示,在学校组织实习时,他特意前往具有“心脏注射法”技术的城市,用两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并掌握了这一修复技艺。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李洪松不断地改良和创新。他不仅对防腐药水的配置进行了优化,还对防腐药水配置、防腐剂注射机器改进,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此外,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长短、遗体大小以及具体状况,研发出了多种不同的防腐方案,成功填补了花都殡仪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李洪松透露,未来可能会探索将AI技术应用于脸部模具的制作中,以进一步提升遗体修复的面貌真实度和修复效果。在2023年,李洪松在广州市殡葬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防腐整容组别三等奖。

曾有人问李洪松:“你这么年轻做这个行业,是不是可惜了?”但在他心中,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只要将一行做“精”,就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实话说,这十年来,我感受到的尊重大于质疑。”

赵志辉

“我们不是在处理死亡,而是在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殡葬服务不是为了告别死亡,而是为了铭记爱与传承。”

高考那年选择殡葬专业 被朋友戏称“跨次元”工作者

赵志辉今年26岁,今年是他从事殡葬行业的第6年。在赵志辉的眼中,殡葬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助力生者释然前行,让逝者得以安然长眠。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或许冥冥之中,我命中注定要踏上这份‘与生命对话’的神圣事业。”高考那年,赵志辉没有过多的犹豫,毅然选择了殡葬专业。“很多人以为我选择这行是因为胆子大,但其实并非如此。”赵志辉坦诚地说,他当时深受电影《入殓师》的影响,“那时候,我就深深觉得这份职业无比神圣”。

在赵志辉看来,殡葬行业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魅力,它修复着生命的尊严,为逝者与生者搭建起一座最后的桥梁,朋友们都戏称他为“跨次元工作者”。

他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导师那句语重心长的话:“遗体并非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个人曾经拥有的全世界。”从那一刻起,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之情便如种子般在赵志辉心中生根发芽。

有一次,赵志辉在一位因车祸离世的逝者口袋里发现了一枚发卡,经了解发现这枚发卡是逝者为女儿买的,还没来得及送出去。“我突然明白,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面容,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

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 3D打印可为逝者重塑面容

在现代殡葬领域,服务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入殓”的范畴,成为一门深度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细致艺术。“例如‘三维创面定位法’通过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面容。”赵志辉介绍道,这项技术是先通过扫描机器初步扫描逝者的关节和肌肉形态,再利用电脑进行绘图和建构,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并进行精细化处理。“无论是传承技艺,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真正的专业技能并非炫耀技巧,而是让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赵志辉在每次组织泥塑培训时,都会语重心长地对队员们说:“在化妆笔落下之前,先要在心中描绘出家属那期待的眼神。”他深知,他们不仅是在修复遗容,更是在修复家属心中那份珍贵的温暖和记忆。

赵志辉记得,有一次遇到了耗时18小时的任务,大家结束后累得在更衣室倒头就睡,但在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他回忆,有位同事曾感慨地说:“我们多坚持一会儿,家属就能少痛一会儿。”这句话,也是“殡葬人”共同坚守的信念和动力。

在赵志辉眼里,当用心服务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相融合时,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爱的永恒见证:“我们这一辈殡葬人员虽然还年轻,但我们也希望能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不断推动着殡葬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廖艳萍 实习生 蒋欣蕾 通讯员 张萌

制图:李思萌(即梦AI)通讯员供图

相关文章
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他们,用生命延续生命
2025-04-05 11:26:00
当敦煌遇见乌兰巴托主题交流活动在蒙古国开幕
2025-04-05 08:54:00
“我们修复的不仅是面容,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
2025-04-05 07:04:00
太原市新增11处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2025-04-04 22:59:00
熊浩对谈吴冠军:AI时代与算法共处,人类要学会“数字游牧”
2025-04-03 17: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