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95年前的艺术青年关心什么?这个展览揭秘“一八艺社”时代档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3:15:00    

Transparency

1934年,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学生团体“一八艺社”成员夏朋,因携带木刻传单和革命标语被捕。次年,她在羁押期间病逝,年仅24岁,临终留下最后一句话:“川来了吗?”“川”指的是夏朋的恋人、同为社员的胡一川,后成为广州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一层展厅里,整齐排列的黑白照片、剪报和手稿无声诉说着这段革命与爱情交织的故事。“艺为星火:一八艺社的时代档案”展览聚焦“一八艺社”相关的四个团体及其四次关键展览,以多媒介年表的形式,将细节与故事编织进时间脉络,在文本与图像、作品与回忆、历史物料与个体命运之间建立联结。

观展过程中,一张泛黄、写满字的手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1994年,年逾八旬的胡一川以《与夏朋的恋爱》为题写下回忆,追忆两人从相识相恋、并肩工作到被捕前的点滴经历。该手稿的展出,既为后人理解“一八艺社”精神提供珍贵视角,也在夏朋烈士牺牲90周年之际献上真挚纪念。

展览现场 图源“氹边建筑”

西湖星火:左翼青年的艺术觉醒

1930年5月21日,一群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的青年学生在西湖之畔改组创办于1929年的“西湖一八艺社”,正式创立“一八艺社”。展厅入口陈列的国立艺术院学生档案表上,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胡一川、王肇民、陈焯堃、陈耀唐等等,他们曾是“一八艺社”的核心成员。

1931年5月,“一八艺社”在上海举办习作展览会,共展出了180余件作品,涵盖油画、木刻、雕塑、图案等多个门类。据策展人肖珊珊介绍,该习作展览会是鲁迅先生托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租的空间,并捐资举办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习作展览画册中收录的部分作品被交错放置于木板上,如同被打开的“历史档案”。鲁迅在这本画册上撰写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全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这些饱含着分明爱憎和殷切期盼的文字,让“一八艺社”青年们心生感动。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从上海举办的习作展览会可以看出社员们试图接触左翼思想,特刊引用的两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推荐的两位左翼作家。”肖珊珊指出,社员们撰写宣言、组织展览、出版刊物、参与运动,推倒陈腐与无聊,追寻艺术新力量,成为中国左翼美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短短几年时间里,木刻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其中以“一八艺社”为代表的一系列木刻社团,通过创作实践,使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走向繁盛蓬勃。

肖珊珊介绍,1932年起,“一八艺社”的主力成员陆续被勒令退学。从1932年底到1934年,上海陆续出现了多个艺术团体,这些社团激励着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洪流,追求共产主义真理。他们开办社团、参加工人运动、开创工人出版物,开拓了一条兼具时代性与大众性的革命道路。

一八艺社成员1931年杭州西湖边合影

刻刀为枪:新兴木刻的锋芒

沿观赏路线前行,展出的木刻版画作品数量渐增,从起点处的零星几幅到排满整面展板。

正如鲁迅所言,“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木刻版画因复制便捷、传播高效,逐渐成为左翼艺术团体进行艺术表达的主要载体,观照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悲痛与抗争。

随着左翼文艺思想的深入,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艺社成员的一刀一刻中体现得愈加深刻。

胡一川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典型而生动地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美术青年在救亡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画面右侧的青年神情坚毅,一手握着一根旗杆,一手用力地向前挥舞着,仿佛在呼唤后面的同伴跟上。右上角亮光与左下角暗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轮廓。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造型给人以强大冲击力和深刻印象。

《到前线去》 胡一川 木刻版画 1932年

“广东籍美术家在‘一八艺社’的历史脉络里留下了重要一笔。”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指出,“西湖一八艺社”是时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林风眠大力支持下的产物,其办学理念和艺术理念深刻影响了社员们的日后发展。而“一八艺社”的主要创始人陈焯堃、陈耀唐也和林风眠同是广东梅州人。

1931年8月,鲁迅举办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个木刻讲习会,标志着新兴版画运动的开端。陈焯堃、陈耀唐等5名梅州青年成为首批学员,学习黑白版画技法、套色版画技法并创作实习。作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战士”,他们以刻刀为武器,深深扎根于革命现实和底层社会,为革命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八艺社一九三一年习作展览会画册》收录的作品 羊城晚报记者 李娇娇 摄

1932年,陈焯堃、陈耀唐等人成立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在“一二八”事变中被炸毁。随后,春地美术研究所、现代木刻研究会、野风画会等木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似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大地。

岭南传承:星火照亮的美术新篇

为带领观众走进百年前青年们的阅读现场,感知其思想世界与历史选择,展览特设“回忆小屋”,陈列年表中提及的阅读材料复印件。“回忆小屋里展出了胡一川的原作以及他所收藏的‘一八艺社’相关文献、信件以及1986年他回到杭州寻找夏朋坟墓的照片。”肖珊珊说。

展览特设“回忆小屋”

沿时间脉络“隔空对望”的还有两封信件——胡一川致狱中夏朋的最后一封信,以及夏朋写给胡一川的绝笔。旧纸泛黄的褶皱中流淌着两人的真挚感情。

1933年7月,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胡一川与夏朋被捕,胡一川被判三年监禁,夏朋则因证据不足被释放。这对革命青年的最后一面定格于此。

1934年6月,携带木刻传单的夏朋第三次入狱,她在铁窗内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中,那句曾被误解为“船来了吗”的临终遗言“川来了吗?”成为展览感人肺腑的叙事终点。

胡一川以《与夏朋的恋爱》为题撰写的手稿

“一八艺社”成员们如同奔涌的浪花,在左翼美术运动奔腾不息的涛水中奋力前行,在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时代面前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

胡一川、陈焯堃、陈耀唐等青年从这里出发,最终成长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他们播撒的艺术星火,不仅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史册上铭刻永恒,更在岭南大地上持续燃烧——正如展览所揭示的,他们在百年前点燃的革命星火,始终照亮着中国美术新篇。

文、视频|记者 梁善茵 李娇娇图|主办方提供

相关文章
95年前的艺术青年关心什么?这个展览揭秘“一八艺社”时代档案
2025-08-08 13:15:00
2025“台湾青年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启航 ​
2025-07-09 12:41:00
为书写中越友好新篇章注入青春力量 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之“不忘初心”研学营在沪举办
2025-07-06 06:12:00
情暖老党员 关怀映初心 沅陵法院开展“七一”慰问党员活动
2025-07-02 15:54:00
权威发布|34.5万人就业创业!重庆把城市“C位”留给青年
2025-06-21 13: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