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55:00
本报评论员 刘 彤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食品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层变革。消费市场对食品的要求,早已从“吃饱”跃升为“吃好、吃健康、吃得安心”。在全球化持续推进和科技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国际食品标准正加速趋同,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战略焦点。
发达国家在食品科技、品牌建设和供应链透明化方面持续发力,占据行业制高点;以色列、荷兰等创新型国家在精准农业、人造蛋白、功能食品等领域不断拓展边界;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入,使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透明可控,食品工业正向“智慧+可持续”的方向深度演化。
与此同时,国际组织预测,生物制造未来将达到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创造近30万亿美元的价值,推动生物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次产业浪潮。人工智能正引领生产全流程的范式重构,推动效率与创新的双重跃升,其在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深刻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二者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重塑全球食品供应格局。这些趋势表明,唯有颠覆性技术才能破解传统产业桎梏。
中国食品工业虽规模居全球首位,但“量大质弱”的问题依旧存在,尤其在品牌影响力、核心技术、产业链韧性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尚有差距。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国食品工业将面临以下双重挑战:一是内在结构优化压力大,中低端同质化竞争依旧激烈,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传统加工模式对营养、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难以持续。二是外部竞争日益激烈,全球高端食品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国际品牌凭借技术、标准和声誉优势,不断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如果不能实现模式与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中国食品工业很难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中国食品工业若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转型,必须依托颠覆性创新重构产业生态。
颠覆性创新,意味着跳脱传统路径依赖,主动拥抱科技、文化与产业结构的深度重构,是中国食品工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突破口。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中国应将颠覆性创新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支点,构建面向未来的“四大支柱”体系。一是通过科技驱动重构营养与健康边界。加快合成生物学、营养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的转化应用。打造功能化食品、生理调节食品、个性化营养配餐等新业态,满足精准健康管理需求。二是推动绿色智造引领可持续转型。建设绿色供应链、碳中和工厂和可持续包装体系。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智能传感、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节能减排与透明溯源。三是强化文化赋能打造世界级中国品牌。从“美味”向“文化”转型,推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融合输出;构建全球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品牌矩阵,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四是促进制度创新构建全球治理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构建与中国特色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食品安全规则体系;推动区域间监管互认和跨境数据合作,提升中国食品在全球市场的准入效率和信誉体系。
颠覆性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凤凰涅槃”。唯有打破旧路径,建立以科技、绿色、智能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中国食品工业方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重构中脱颖而出,迎来真正的“硬核”崛起。未来二十年,中国食品工业有望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四大跃迁——在资源模式方面,从依赖耕地转向“微生物工厂+光合系统”的低碳生产;在消费模式方面,从标准化产品转向个性化营养定制;在监管模式方面,从碎片化管控转向全链智慧防控;在全球化角色方面,从产能输出方升级为技术标准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