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1:47:00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特派奇台记者江斌伟)七月的奇台,骄阳似火,空气里弥漫着阵阵热浪。近几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见证和记录这片热土之上,科研人员与高温较量、为金秋时节的五谷丰登拼搏的实景图。
十万谷粒挑“金种”
7月5日,踏入谷子糜子高粱种植区,不同品种的作物在烈日下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动态画卷。高大挺拔的谷子已抽出金黄的谷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矮小紧凑的谷子还处于拔节生长阶段,嫩绿的叶片透着蓬勃的朝气。糜子叶片深绿且挺拔,茎秆粗壮,仿佛在积蓄着抽穗的力量;高粱穗则顶着绿叶,静待成熟时刻的到来,部分早熟品种的高粱穗已微微泛红。
“找良种就像在十万谷粒里淘金。”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冯国郡一边轻抚着一株刚抽穗的谷子,一边对身旁的学生说道。
此时正值灌浆关键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态都关乎着最终的育种成果。
她指着田间讲解道:“我们选育的谷子新品种具有早熟、抗除草剂、抗旱等多个特性,其中抗除草剂基因是从青狗尾草中转育而来,天然无转基因。不过,大家要注意辨别,像旁边这种叶片更宽、绒毛更稀疏的杂草叫谷莠子,和青狗尾草长得极为相似,辨识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叶片细节和生长形态。”
2025年,该团队围绕谷子糜子高粱安排13项试验,种植的各类材料多达3950份。团队多年攻关,成果显著,已培育4个新疆首次自育的谷子品种。这些品种在喀什、阿克苏等地示范种植后,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不仅带动了当地种植户增收,更为相关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如今,新疆谷子加工产业不断延伸,除了传统的小米粥、小米饭,还开发出了小米锅巴、小米糕点等休闲食品。
在一株叶片稍显卷曲的谷子植株前,冯国郡停下脚步,仔细端详后,郑重地为其绑上红绳做好标记。
“像这样的植株,虽然在外观上有些不同,但很可能蕴含着独特的抗旱基因,我们要重点关注。”她说道。
转身望去,被红绳标记的单株在广袤的试验田中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新疆谷子产业再次突破的希望,如同撒在绿海里的星星,等待着成为改写产业格局的火种。
奇台麦类试验基地是集科研、生产、良繁、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科研基地,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及成果转化等工作。通过60余年的努力和发展,建成以小麦、大麦青稞、燕麦荞麦、豆类、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持续为新疆农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广适新品种,是“农业芯片”之地;同时,应用研发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小麦、玉米、豆类杂粮等多个作物取得新疆高产,是“高产记录”孵化之地。
豆类试验密集开展
7月6日,走进豆类试验田,郁郁葱葱的豌豆、芸豆、绿豆等植株间,鹰嘴豆资源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泽格外引人注目。
有的鹰嘴豆叶片略带红色,在绿色的背景中尤为醒目;有的则叶片翠绿,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植株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直立型鹰嘴豆茎秆笔直,努力向上生长;有的匍匐型鹰嘴豆则贴着地面铺开,枝蔓向四周延伸,在田间勾勒出别样的图案。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仙带领团队成员,手持记录本和标记牌,穿梭在这片充满奥秘的豆类世界中。
“大家仔细观察,把株型和花色等异常的植株详细记录下来,这些变异可能是形成优良种质的关键。”王仙的声音在热浪中略显沙哑,但语气中透着严谨与专注。大家按照要求,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株豆苗。在一株荚果满枝的鹰嘴豆植株旁,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用挂牌做好标记,并详细记录荚数、叶片形状、植株形态等性状信息。
在这片试验田上,同时开展的还有豌豆、绿豆、芸豆等食用豆新品种的联合鉴定试验,国家大豆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大豆、绿豆等豆类耐旱性鉴定试验、1000余份豆类种质资源鉴定等,为新疆豆类种质资源利用和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奇台麦类试验基地先后培育出春小麦新品种15个,玉米品种4个,冬小麦品种2个,大麦新品种13个;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8项,地州级科技进步奖12项,南繁育种成果奖2项;其中选育的大麦法瓦维特、昌春4号、6号、新春25等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为自治区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王仙说。
在王仙看来,每一份种质资源都蕴藏着推动新疆豆类产业发展的潜力,等待着科研人员去探索和挖掘,这对促进新疆豆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稞大麦铺就种业振兴路
而在一旁的青稞大麦资源圃里,金黄与青绿交织成独特的色彩交响,展现出丰收前的繁忙景象。
部分早熟大麦已经熟透,麦穗低垂,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科研人员诉说着成熟的喜悦;而晚熟的大麦依旧保持着深绿色,叶片坚挺,在烈日下顽强生长。
青稞的生长状态更是丰富多样,有的青稞穗已经变黄,籽粒饱满,等待着收割;有的还是青绿色,植株继续向上生长,积累着养分;更有一些特殊的品种,如乌恰黑青稞,麦穗呈现出独特的黑色,在绿色的青稞丛中格外显眼,吸引着科研人员的目光。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向莉和团队成员戴着白手套,手持小剪刀,在整齐的试验小区间来回穿梭选单穗。
今年的大麦试验田,从国家啤酒大麦联合鉴定到黑龙江大麦品种适应性鉴定,十余项试验有序推进。在国家啤酒大麦联合鉴定试验区域,12个供试品种在10米长、1.5米宽的小区里接受检验。
向莉仔细查看每一株大麦的穗型、粒数,不时与团队成员交流讨论。青稞研究也同步开展着14个品种的适应性鉴定试验,317份大麦种质资源、225份青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大麦青稞的种植区域多为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这些地区的特色作物和主导/重要产业,大麦具有生长快、成熟早、抗旱、耐低温、耐盐碱、用途广等优点。
“看这株黑色大麦,穗粒饱满且排列紧密,是难得的优质单株,一定要做好标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艺师陈智军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剪下这株大麦的单穗,放入特制的样本袋中。
团队成员紧跟其后,用红绳将选中的单穗系上标记,手中的记录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株高、穗型等数据。
在高温烘烤下,大家的脸上沾满麦芒碎屑,脖颈也被晒得发红,但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为秋后的丰收种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