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0:1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看到春节以来《哪吒2》火爆全球,窦延(化名)心里又燃起了对自己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
窦延是一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毕业近两年来经历了考研、考公失利和求职遇挫,现在是一名游戏二创的自媒体博主。
随着国产动漫热持续升温,相关用人需求不断增长。一家参与《哪吒2》制作的公司今年加大了招聘力度,包括动画剪辑助理、动画场景模型等多个传统和新兴岗位。
《哪吒2》的成功提振了相关文科专业的就业市场,但也让文科生略显尴尬。《哪吒2》的导演饺子大学学的是药学专业,从大三起才开始自学三维动画,《哪吒2》的音乐制作人阿鲲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文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文科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以顺应新技术和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也在发力。
国产影视、动画热带火招聘热。据央视报道,上述参与《哪吒2》制作的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说:“我们目前有几十部动画电影都在推进过程中,《哪吒3》也在抓紧推进过程中”。
这家公司今年开放了非常多的动画岗位,比如动画师是最紧缺的岗位,另外材质师、灯光师、特效师都是非常紧缺且非常想和高校对接、吸纳人才的岗位。
随着“电影+AI”“电影+文旅”“电影+文创”等业态不断融合,产生出影视衍生品运营和设计、AI影视技术设计师、虚拟制片流程管理等新兴岗位。在上海的一场春季招聘会上,有动画企业专门设置了“人工智能艺术家”等全新岗位。
但窦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上学期间学过编程、影像处理、动画,对于上述岗位感觉每个都可以试试,但技能并不精深。
据报道,以动漫行业目前紧缺的三维模型技能岗位为例,企业需要集中对员工培训半年以上,才能够使其基本达到岗位技能要求,而学生在学校对三维模型的学习深度还不够。一些应聘的毕业生也表示,这些软件学校也会教,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感觉文科生去向最多的工作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育,这些领域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所以我上大学时很大部分精力是准备编制考试。”李凌子(化名)说。
李凌子目前在南方某城市做跨境电商运营助理。“跨境电商运营招聘岗位很多,但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只能从助理做起,每个月工资约五、六千元。”李凌子说。
每天,李凌子需要手动在海外电商平台上搜索相关商品的自然排名和广告排名。这项工作低效而又琐碎,她每天要在电脑前花掉几个小时,查完后已是大脑一片空白。
软件其实已经实现了自动搜索,但因为存在时延,所以跨境电商运营商愿意使用性价比高的劳动力去人工搜索。
但李凌子愿意在这家公司工作下去,她的专业是英语。在AI的冲击下,翻译等传统工作岗位面临挑战,但如果切换赛道,英语将成为突出的能力优势。
“我可以用几个月补上电商技能,但别人没法用几个月补上语言技能。”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动漫、跨境电商都是风口行业,也对文科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
深圳跨境电商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仅深圳就有超过10万人从事跨境电商及相关工作,其中9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约有一半是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生。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说,“过去一年,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跨境电商快递行业,这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欧阳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与跨境电商快递行业相比于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更高,以及创业机会多有关。
“互联网、教培的招聘需求减弱后,与文科生对口的风口行业不多了,文科生应该抛弃专业的门户之见,到朝阳行业中找机会,哪怕是从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基础岗位做起。”李凌子说。
另据报道,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动画专业毕业生2万余人,还有更多想从事动漫行业的非科班生,可国内动漫产业技术型人才紧缺问题依然严峻。
但站在风口上的文科专业为何没能接住机会,仍然存在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相比于有限的就业市场岗位,文科毕业生的规模过大,导致人才供过于求。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欣琪等人的研究发现,从规模上来讲,中国的文科生数量并非“异常状态”。近十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科生中文科生占比普遍超过50%,中国的文科生比例并没有超过其他国家的平均值。
比如,2022年中国本科生中文科生占比为49.2%,同年美国文科生占比为57.7%、英国为58.5%、日本为65.7%。
因此,文科生太多并非问题的核心所在,文科生就业难背后实际上是文科生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
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新媒体策划/编辑/运营人员、平面设计人员,以及影视动画制作人员等,是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3个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相对不高,分别为66%、64%、69%,均低于本科生72%的平均水平。
该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事非专业对口工作的2023届毕业生中,因为“达不到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24%、18%、13%,明显高于本科生10%的平均水平。
破解文科生就业难,还是要从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做起。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发现,从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评价上看,三个专业反馈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比例接近半数,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比例分别为49%、52%、46%,明显高于2023届本科生37%的平均水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文科发展处于相对劣势,根源是评价体系的问题。我国高校近年来对文科教师注重实行理科化的量化评价,量化指标主要是发表论文。
“实际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文科都是应用型文科,但是由于高校评价体系偏向论文等指标,导致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应用。即便是在实践培养环节,也没有注重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面对失去传统就业市场的专业,需要通过交叉融合进行改造。
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已经推出了“社会学+心理学”“英语+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三个双学士学位项目,今年将推出“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传播学+人工智能”“公共事业管理+人工智能”“统计学+环境工程”四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未来要达到10个左右双学士学位项目。
复合型培养是文科大势所趋,目标是实现“1+1>2”,但前提是要理顺内部结构。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院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一些政法类高校尝试开设法律英语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懂法律,又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忽视了法学专业与英语专业的区别,因为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公务员和法律实务部门,准备这两个方向的资格考试就花掉了学生很大精力,导致学生的外语普遍达不到英语专业水平。
“但外语类高校开设的‘外语+法律’双学士学位项目或本硕贯通培养项目则较为成功,让外语专业学生多学一门法律,能较好满足涉外法治行业的需求。”该工作人员说。
随着学科专业更加交叉融合,文科生对口就业的概念将逐渐模糊。“高校应该更加强调通过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凭借能力去就业。”熊丙奇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