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1:13:00
连续18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省内唯一一家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民营企业……山东科达集团有限公司自创立至今,已成长为一家现代化大型集团。在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有哪些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坚定发展信心 勇担时代重任”民营企业家系列记者见面会上,山东科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锋杰介绍,在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科达集团结合重资产、长周期、技术密集的行业特性,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具体包括,在治理结构优化上,充分发挥集团多板块协同优势,在承建的高速公路、大桥等项目中,发挥从投资开发、设计咨询、建设施工、管理运营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优势,有效缩短了项目筹备周期,大大提高了项目利润率。像文莱高速公路,通过实施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精细化施工管理,显著提升了工程建设品质,荣获 2022 - 2023 年度 “李春奖”,这是企业继荣乌、济东、广吉高速公路后第四次荣获此奖项。
在人才培养和激励创新上,一以贯之坚持人才兴企战略,不断创新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对于基建项目团队,设立与项目质量、进度、成本三位一体的考核指标相挂钩的奖励制度。对于新能源等新兴业务领域,打造“业绩回报+成长赋能+收益共享”的立体激励机制,除基础业绩奖励外,开辟前沿项目参与通道,配套定制技术培训体系,让创新型人才在新技术的探索、落地过程中,既获得能力跃升的 “成长红利”,又共享业务发展的 “价值红利”。此外,集团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激励体系,自2000年起,每年奖励职工子女考取大学;奖补200余户职工福利分房,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在风险管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针对基建行业特性,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项目数据、市场趋势、政策走向等多维度信息,精准评估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入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工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协同效率与质量把控。此外,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模式,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分散资金风险,保障资金链稳定,使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民营企业与政府监管发挥的角色?
刘锋杰说,科达集团深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40余年,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坚守合规经营,强化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主动对标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防范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双碳”目标下布局绿色产业,以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山东出台“民营经济38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通过政策引导、融资支持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松绑减负、搭建平台,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各级政府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为民营企业健康成长营造了肥沃土壤和良好氛围。
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服务保障为企业现代化治理升级提供了“方向标”和“工具箱”。通过开展现代化企业管理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交流会,助力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需求收缩、成本上涨等挑战,更需政企携手,共克时艰。”刘锋杰说,在参与地方项目建设时,企业通过与政府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了土地、融资等堵点问题;在参与乡村振兴、公益事业方面,依托政府资源整合能力,放大企业社会责任效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国家级项目东营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暨新材料工业坊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67.4亩,总投资2.5亿元,园区产业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科技、新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这是在原基础上产品迭代、优化升级的全新力作。这种政企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企业积极融入政策导向,政府主动倾听企业诉求并优化服务,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赢格局。(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 范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