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7:15:00
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密切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撬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青落地
借力高校“朋友圈”壮大城市“合伙人”
前不久,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之绿色能源产业高校成果专场对接活动在青岛人才赋能中心举办。活动现场,不仅汇集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15所高校院所的70项前沿科技成果,还促成了青岛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与高校专家人才的进一步沟通和对接。这也是青岛充分发挥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作用,凝聚青岛高校“朋友圈”、壮大城市发展“合伙人”的一个缩影。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当前,青岛拥有各类高校30所、高等教育机构24家,在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如何撬动更多国内头部高校院所的前沿科技成果落地青岛,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高校、企业、资本等共同面临的课题。
自2024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依托本地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资源优势,同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推动高校与城市双向赋能、双向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举办72场项目路演和专项对接活动,其中面向国内高校共开展62场,促成了国内高校院所的23项科研成果同青岛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搭建桥梁: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同青岛产业相结合
与城市同频共振,高校的人才、科研才能焕发更多活力。
“近年来,青岛不断壮大驻青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规模,主要目的就是把这些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和青岛当地产业相结合,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明表示,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的成立是顺势而为,通过整合驻青高校既有成果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成果,然后搭建专业化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打破大学单打独斗的发展困境,促进校地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
当前,青岛正围绕“10+1”重点产业方向,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这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面梳理、深度挖掘驻青高校各类科研成果基础上,校地融合服务中心还积极联动青岛市域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举办专场对接会、开展深度调研等多元化形式,同国内其他高校的青岛研究院及校本部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构建起跨区域产学研协同网络。“此举旨在充分激活国内高校优质创新资源,精准对接青岛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科研创新势能高效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与城市发展新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刘晓明说。
如今,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已探索出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通过双向联动机制,实现了产研高效链接——在产业需求端,依托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提供的企业资源库,开展“一对一”深度走访,系统梳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与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在高校供给端,则围绕企业诉求深入科研一线调研,实现产业同高校专业和科研成果的一一对应,搭建产学研精准对接桥梁。
在此基础上,校地融合服务中心还专门组建了由60余名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组成的青岛市技术成果投融资专家委员会,通过精准筛选、精准对接、精准跟踪、精准推介,系统化地对科技成果开展分类梳理、专业筛选与科学评价,让资本与科技成果“直接对话”,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供金融助力。
截至目前,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已累计汇聚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科技成果超1万项,并按照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进行分类,从中遴选出1300余项有市场可行性、有应用场景的重点成果,全力推进孵化转化工作。
破解难题:以精准对接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
高校与企业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能不高的首要原因。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双向需求洞察机制,以精准对接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的成立,便是题中之义。
在一场企业交流座谈会上,中德生态园的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坦露发展困境:为匹配企业技术升级需求,企业负责人曾专程奔赴上海某高校,试图对接芯片领域前沿科研成果,却面临“进高校无门、难接触核心专家”以及“高校合作意愿低、成果转化推进受阻”的双重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立即为企业组建了沟通群,将中心前期整理掌握的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及时进行推送,全力推动校企精准对接。
这种多所高校成果对应一家企业的服务模式,正逐渐成为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的工作新常态。最近,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负责人刘玉勤正带领团队成员,对青岛智腾微电子有限公司提出的技术需求进行专项对接,“此次企业明确提出希望同上海海事大学展开合作,我们紧扣企业诉求,筛选并推送了该校15项技术成果,涵盖便携式船舶气象传真机及预警设备、高速冲压横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刘玉勤介绍。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进程中,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不仅致力于精准对接企业端的技术需求,还主动作为,积极搭建专业化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开辟广阔空间,推动高校前沿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产业化实践——
在一次与清华大学开展的专场对接活动中,刘玉勤敏锐捕捉到该校黄蔚欣教授团队的空间编织工艺技术与文旅场景应用成果,该成果兼具创新性与市场潜力,团队转化意愿迫切。服务中心迅速反应,第一时间联动青岛本地文旅产业资源,积极搭建沟通桥梁。目前,校企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细化技术落地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与此同时,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持续拓展产学研合作版图,近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张馨月教授团队建立了紧密联系,聚焦其研发的面向低温应用场景的准固体锌离子电池技术,中心团队成员将精准匹配青岛新能源领域企业需求,有望为青岛储能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助力区域新能源技术升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玉勤介绍,在校地融合与成果转化工作中,该中心始终秉持“两个本地”原则:其一,聚焦本地高校院所,深度激活本土科研创新潜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本地化落地;其二,立足青岛特色产业优势与多元业态布局,探索“外地高校前沿技术+本地产业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他强调:“只有依托青岛日益完善的产业集群生态,才能吸引更多国内顶尖高校院所的前沿成果在青转化。”
在青岛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当下,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正计划牵手产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青岛相关产业的技术需求与国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供给,探索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成果链五链融合发展新生态,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刘晓明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