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2:1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北京报道
在明确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又上调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这意味着险资入市再推进了一步。
4月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优化保险资金比例监管政策,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预计1.66万亿元增量资金入市
《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简化档位标准,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
具体来看,《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含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00%(含此数,下同)低于150%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
对于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50%低于250%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50%低于350%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40%;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350%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0%。
《通知》还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占该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不得高于30%。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此外,《通知》也放宽税延养老比例监管要求。明确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保险行业2024年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据富国基金测算,预计若用足权益资产比例上限可带来1.66万亿元增量入市资金。
富国基金分析,从实操层面看,截至2024年末,上市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150%—300%区间,新规下对应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为30%—40%,2024年保险资金“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配置比例在10%—20%之间,仍有较大理论上限空间。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表示,《通知》的发布是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优势。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险资1120亿元长期股票投资“已在弦上”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保险资金的规模庞大、稳定性高,其入市将为A股市场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增强市场的资金供给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特点也将有助于平抑市场的短期波动,提升市场的稳定性。
早在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就批复同意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两家保险公司通过募集保险资金试点发起设立鸿鹄志远(上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鹄基金”)。该基金规模500亿元,投资股市并且长期持有。
2024年,鸿鹄基金正式启动投资。作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的先行试点项目,鸿鹄基金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和“长钱长投”原则,探索耐心资本投资规律,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实现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和活跃资本市场双结合,为保险资金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作出了表率、积累了经验。截至2025年3月初,鸿鹄基金已成功投资落地500亿元,实现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的良好业绩表现。
据了解,目前,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第二批试点机构总计批复试点额度1120亿元,参与的保险机构更多,目前各机构正在加快工作进度,尽快推进私募证券基金设立及投资工作。
除了开展险资长期投资股票试点外,最近一段时间,政策层面也不断发力,加快保险资金入市节奏。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
2025年1月,六部委重磅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监管部门表示,将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
《通知》要求,保险资金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资产负债匹配原则,分析各类账户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合理安排各类资产配置比例,完善风险监测、控制和报告机制。
险资入市不仅可以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中信建投研报也指出,随着长端利率中枢下移和非标资产逐渐到期,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压力,增配权益资产也成为险企应对低利率环境的重要选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