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0:12:00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金卓帆
【编者按】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700多年前,一位中国使者周达观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他前往真腊(柬埔寨古国名)的航程。
习近平主席两次在署名文章中提到这位鲜为人知的温州人,称赞他所著的《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伟大的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彼此相映生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同志关注周达观和他的著作,正因为周达观是文明交流的先行者。
详情点击>>
第一视点丨交流互鉴 心心相通
浙江大学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文明交流互鉴也要做到“因地制宜”
人类的普遍交往是历史发展客观必然的结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普遍交往”,最终促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从更深层次来看,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当前形式下地缘政治的策略,更是人类文明演进与人类存在方式的基本结构。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意义家园。每一个体在本质上都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者。世界是人们共享的存在的家园,而“世界性”则是人们存在的基本方式。尽管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由于技术或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存在的“世界性”的展现程度高低不等,但是却必然地在“世界性”的方向去追寻各自的意义。例如,丝绸之路的产生,不仅构筑了一条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通道,更推动着希腊雕塑技法与敦煌飞天艺术相融合的“意义世界”的产生。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认知与实践方式提升的基本路径。用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话来讲,任何文明对真理的理解都是有限视域的产物。但是,对话和交流却能够让人们不断超越有限视域,实现人类认知方式的不断更新——从狭隘、静态走向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同“知识型”(Episteme)碰撞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数字符号乃至近代西欧的工业技术的传播与交融,不断地将人类的认知与实践,从幻想与蒙昧中解放出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就更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地探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形式、新内容与新话语。
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地方的文化遗产、历史记忆、文化产业和经济交往的特点,不断创新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近年来,浙江的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浙江的国际合作版图持续扩大。今日之中国各地,不仅有着历史积累的多元丰富的文明交流的主题,更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而涌现的文化新亮点。
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用好技术赋能的不可逆趋势,认真研究和分析TikTok、小红书等跨文化场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合现象。
同时,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地用好经济结构的深层互嵌,当前中欧班列串联72国、RCEP与CPTPP形成亚太双轨机制,物质文明的交融对文明对话提出更高的需求,为解决“上层建筑冷,基层社会热”的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地制宜的文明交流互鉴未来可期。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