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8:16:00
在巴丹吉林沙漠“生长”的“沙漠玫瑰”石,由一瓣瓣石瓣拥合而成,它的外表如玫瑰般柔丽,内心却如磐石般坚毅。这正是在东风航天城扎根的一批“巾帼博士”的形象写照,在神舟二十号飞行任务中,她们在各个岗位上,用坚守与智慧护航神舟飞天。
作为东风航天城“神经中枢”的一部分,发射场所有的数据都要经过数据处理中心的分析,再分发至各系统。开机、检查设备、核对数据……航天员出征前,科技人员成玉和同事先后抵达岗位。
为了应对逐渐呈现超高密度、超高强度、超高难度的航天发射,成玉所在的数据处理团队,研发了新一代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与初代数据处理系统相比,新系统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满足遥外测数据的实时与事后处理分析,是载人航天发射场数据传输的重要“枢纽”。
“数据工作十分细致,数据人是要努力做‘匠人’的。”在系统研发过程中,成玉承担着该系统国产化的测试工作,她仿佛一位“医生”,需要深入了解程序的原理和机理,精准定位系统“病症”。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同样坚韧的,还有扎根在戈壁数十年的郑丹。橘红色的火焰从长二F火箭尾部喷射而出,托举神舟二十号飞船飞入云霄,郑丹聚精会神,进行测发流程的判读和指示,每个测发关键节点的判读和信息发送,都要由她确认。
而在郑丹负责的试验任务中,她在虚拟世界中设计了飞行器仿真模型,并将它作为自己的“老师”,一步步指导解决她每一个难题。当她的研究成果在某次任务中被试验队采纳时,“那一刻,努力的意义被具象化了”。
在发射场工作了近30年的安金霞,经常回忆起20多年前,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的时刻,“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令她心潮澎湃。
在飞行试验评估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生成火箭飞行结果快速评估报告,全程仅用了不到3分钟。火箭飞行结果的快速评估,是指挥决策、评定航天发射任务成败的重要依据。但曾经,遥测系统记录的火箭参数是一条长达几十米的纸带,科技人员需要分工合作,将纸带从头到尾细致判读,生成评估报告的周期一般需要3至7天。如果出现故障,周期还会更长。
提速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全流程的软硬件平台和环境的建设。安金霞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起评估中心,为指挥员和各岗位人员提供了高效的飞行评估工具。
东风航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巾帼博士”虽然身处不同的技术岗位,但她们扎根大漠、矢志航天的信念相同。广袤戈壁上的“沙漠玫瑰”,彰显着新时代航天女性的蓬勃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