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9 09:17:28
孟浩然,是“开元盛世”时一位带有时代色彩的真正隐士,他与王维,高适,岑参并称“盛唐四大家”
他比李白年长12岁,两人交情却很深,据闻李白的第一任妻子(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还是由孟浩然作媒与李白结为夫妻。
李白对他的清高隐逸、傲视王侯的品性、风度极及仰慕,并写下了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王维也诗写赞美孟浩然,而且还用画表达了对他的钦迟,说他“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就连杜甫也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又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我们不是唐代的人,但是,从诗仙,诗佛,诗圣对他的评价来看,孟浩然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震京诗的人。
按说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知识分子有了空前的政治地位,他们潜心读书,参加科举,登上政治舞台,或者投笔从戎,也能落个名垂青史。
为什么孟浩然在政治上,仕途上会如此沉寂呢,最后是一介布衣,隐逸于鹿门山呢?
其实孟浩然才高八斗,他也跟大多数一样带着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希望离家去京应试。
然而当时的考场上温卷、干谒之风盛行(唐宋举子于应试前,将名片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称为"温卷")“朝端乏亲故”的孟浩然,进士考试落第了。
据《唐诗纪事》里记载着一个故事,一个秋夜,几个诗人在喝酒,诗人们诗兴大发,于是就有了以清新夜景为题写诗,以增添雅兴。说是这么说,实质上也是诗人们摸摸大家的文采才华。
轮到孟浩然的时候,他写了两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看到此诗句,“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优秀的人,自然也受到别人的妒忌,谁还会引荐,多一个竞争对手呢。
据另一则《新唐书》王维传中所记载的一件事,更使孟浩然在仕途上进取的愿望彻底落空。
一天,孟浩然被王维邀到官衙内署饮酒谈诗。两人正谈得高兴,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来了。
玄宗久闻孟浩然诗名,也很欣赏他的诗。玄宗问孟浩然有什么新作。孟浩然不加思索就吟诵了他近期写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是啊,岁月催人,年华易老。而今两鬓斑白,却事业无成。想到这,怎能不愁苦得夜不能寐?尽管求仕的心理炽热而迫切,怎奈“上书”无路,进身无门。
诗人不敢埋怨朝廷,他并不是说“怀才见弃”,而是说自己“不才”被弃,是因为没有才能所以不被录用。
哪知,玄宗皇帝听过之后,一直板着脸孔,半天才悻悻地说“是你自个儿不求官,并不是我要抛弃你,你为什么要冤枉我?”
说完这句话,竟拂袖而去。一瓢冷水当头泼下,孟浩然愕然了。
出身于布衣而又禀性正直的才子,要进身仕途,谈何容易。由于考试未中,加之玄宗斥退,孟浩然这次到长宁寻求政治上的出路是失败了,只好离开长安。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早年在家乡附近的鹿门山隐居读书。襄阳是古来隐居圣地,孟浩然为历史上那些隐居于此的如庞德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仿效他们的生活行为,讴歌他们的高蹈隐世。
同时襄阳还是繁荣佛学的策源地之一,孟浩然多少也受到远离尘世、遁迹禅林的佛教的影响。
此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两种人的不同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孟浩然也绝非是一个“为隐居而隐居”的天生隐士。他确实是因为政治上没有出路,认识了官场的黑暗与丑恶,加之受到历史上著名隐士的影啊,而走上隐逸之路的。
孟浩然在仕途挫折后,能自重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了他不媚干世的独立人格。这也正是中国古代那些有骨气的士大夫们的美好情操的共同表现。
他觉得只有与自然的水竹、南山打成一片,心灵才能得到释放。
在孟浩然一生中,漫游和隐居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古刹道观,无不尽情游览。
他在自然之中,才能彻底摆脱了仕途羁糜而引来的苦恼,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情趣和欢乐。
《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我坐在潭边的大石头上悠哉悠哉地钓鱼,看着那清澈见底的水,整个人都觉得轻松自在。
水里的鱼儿们在树荫底下自由自在地穿梭游玩,树上的猴子也在枝头嘻嘻哈哈地打闹个不停。
听说这地方曾经有过神女赠送玉佩的神奇故事,这个传说就发生在这一片连绵万山之中。
不过咱也没遇到这样的奇遇,那就趁着月光洒满湖面,一边唱歌一边划船,悠然自得地回家吧。
诗人坐在磐石之上看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心境是多么悠闲、清静、旷达、淡泊啊。
不禁想起了郑交甫遇仙女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可得的,所以还是披着月光唱着歌划着小船回家了。
闲适的带着一缕幽思的垂钓者,与万山潭清丽的景色和幽远的古代传说,是多么协调和谐。人、事、景融合起来,形成了浑融、清远的独特意境。真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看着北山那云雾缭绕的样子,作为隐居者,我也能从中品出些乐趣来。我常常爬到山顶,就是为了远眺,心绪早跟着南飞的大雁飘向了远方。
每到傍晚的时候,心头总会涌上一丝忧愁,而这秋天的清爽却总能勾起我的雅兴。站在山上,时常能看到村里人结束一天劳作,踏过沙滩,来到渡口歇脚休息。
瞅远处那片树林,在天边映衬下就像一片荠菜地;低头看看江边的沙洲,形状就像弯弯的月牙。
不知什么时候你能带着酒过来,咱俩就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好好在这儿喝个痛快,一醉方休!
诗人登高远眺,不禁心旷神怡。远处飞雁上下,时出时没,把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拓得更辽阔了。平沙渡头歇着归村人,给这辽阔的平原增添了活气。
再把视野伸向远处,则天边树低若荠,江畔洲小如月,更为遥远宽阔的是诗人通达旷远的心境。
那些世俗的纷争,名利的羁绊,在美丽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可鄙和无聊。诗人的内心情趣与外界的自然景物相叠合,就更显得情景交融,魅力诱人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太阳突然掉进了西山背后,而东边池塘的一角,那轮皎洁的月亮正慢慢升起。今天晚上正好可以解开头发,尽情享受这清凉的晚风,打开窗户悠闲地躺着,真是舒服又宁静啊。
微风轻轻地吹过,带来了荷花淡淡的香气,竹叶上滑落的露珠滴滴答答,声音清脆悦耳。心里琢磨着要是能弹奏一曲琴音就更妙了,可惜身边缺少能一同欣赏的知音朋友。
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晚,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老朋友们,只能在半夜里独自幻想和他们共度良宵的情景。
这里,不仅出现了清闲的字眼,而且从氛围、环境、心境上烘托出清闲的情思与雅兴。
在池月的光辉的抚摸下,自由自在地散开头发,打开窗户、闲散地躺着纳凉,是多么清爽舒适啊!
这时他嗅到了一股微风吹来的轻淡的荷花香气,听到了竹叶上细微的露珠下滴声,就更增添了一种清兴雅趣。使人不禁情思萌生对他的同乡友人怀念不已。
皮日休对此诗评价很高,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可“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天薄暮时分,诗人把航船停泊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里,既是诗人今夜的寄宿地,也是对周边景物审美观照的立足点。
这里的境界一旷、一清。极目远眺,苍茫辽阔,天和树结合在一起,似乎天比树还低。
这不是旷吗?俯视江水,明月映入清水,水月交相辉映,这不是清吗?一远一近,一暗一明,把清旷的景象鲜明地描绘出来了。
自然景物如此美好,诗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在这苍茫暮色中,旷野无人,万籁俱静,万千思绪,纷至沓来。。。
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又怎能不使人愁丝如织?真的是“日暮客愁新”啊!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家常菜,邀请我去他那个热热闹闹的农家做客。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紧紧环绕着小村庄,村外则是连绵起伏、苍翠欲滴的青山。
到了那儿,推开窗户就能看见满眼的谷场和菜园,咱们一边举起酒杯,一边闲聊着今年庄稼的长势如何。他说,等到了重阳节那天,再来这里,一起赏菊喝酒,痛快尽兴。
孟浩然笔调轻松、语言恬谈,为什么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农家生活图。
他与田家老友促膝谈心,不仅情感真挚,平易近人,而且也很能见出他锤炼语言的功夫。“合”“斜”对仗精工,而“就”字看似平常,却是用古乐府《冯子都》“就我求清酒”、“就我求珍肴”之“就”,全诗看来又堪称本色的“田家语”,表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他的行为举止从来不虚饰、不矫情,只求适合自己的心志,所以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合常理。
他在社会交往中,从来不谋私利。只求表达真实的情感,所以常闹得很贫困。他不务浮名,清操自律,箪瓢屡空,贫贱自甘。他是一个襟怀坦荡、干干净净的人。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更是语言通俗,有如白话,既无雕琢之痕,亦无造作之态,平铺直叙,似摆家常,信为佳作。
这是一种多美妙的生活状态啊,身心放松,一睡就是自然醒,醒来之后,处处都是小鸟欢快的声音,不知昨夜下了多久的风雨,不知花落了多少,这该是一个人多闲适放松的心情啊。